五七干校在信阳
序
信阳市政协主席 王道云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五七指示"。一周后,“文化大革命”发动。两年后,五七干校应运而生,全国范围内大批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各类干校。据统计,中央、国务院所属部委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先后创办五七干校106所。其中,在信阳地区创办干校多达20所,占全国的近五分之ー。1969年至1977年间,在信阳建立五七干校的有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国家科委、对外经委、对外文委、对外友协、一机部、七机部、物资部(包括北京经济学院)、外贸部、铁道部、燃化部、邮电部电信总局、游览局、华北电力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央财金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程兵部队等。主要分布在潢川县、罗山县、息县、淮滨县、信阳县(今平桥区)等5个县。
下放信阳干校的五七战士中,有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团中央潢川黄湖干校的胡耀邦、胡启立,一机部罗山干校的罗干、邹家华,铁道部息县干校的丁关根,对外文委明港干校的楚图南等。与此同时,中科院学部等单位当时已蜚声国内外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铁路专家等一大批学界名流也下放到信阳五七干校。一时间,豫南大地精英荟萃,泰斗云集。
这么一大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脱离原工作岗位,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北京,一路南下来到信阳。他们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年逾古稀,但还要承担养猪、放牛、种菜、烧茶炉等任务;正值青壮年的则被从事开荒种地、筑坝抗洪、脱坯造屋等重体力劳动;随父母同来的孩子们在放学之后、农忙时节也要去干农活。 春夏秋冬,风雨晨昏,泥泞的小路,繁重的劳动,半军营式管理……干校的日日夜夜,是他们难以忘却的回忆。
本书收录的100余件史料,便是作者们对五七干校那段特殊岁月的回忆和记录。这其中,既有动荡岁月带来的磨难,也有人生的感悟和收获,交织着他们的悲与喜,苦与乐,情与思,彷徨与忧患,伤痛与抗争,探索与追求。这些珍贵的史料把人们带回当年。字里行间,我们更多读到的是这样一批共产党人、知识分子的淡然处之,以及异乎寻常的平静与乐观。他们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与真挚的家国情怀,如真金一般,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加光彩照人。这些,皆植根于信阳的土壤,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五七干校在信阳》信阳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