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研究》在查阅全国二十几个省市五七干校史料的基础上,对五七干校发展史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考析,对五七干校的发展历程、办学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并对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张韶春:《五七干校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五七干校历史是“文化大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教育史和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五七干校研究在上述领域研究中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然而,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取得的成果也较少,还没有出版一部研究专著。基于此,加强五七干校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宽和深化“文化大革命”史研究,有助于加强和丰富中国当代教育史和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的研究,同时对于深化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也会大有裨益。另外,尽管到目前为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直以来对五七干校中的知识青年鲜有研究。事实上,全国相当多的五七干校都有为数不少的知识青年,他们在组织管理、生活学习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加强五七干校的研究,无疑会进一步深化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是中国1968-1979年期间在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书稿对“五七干校”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述评,对“五七干校”的发展历程、办学模式等进行了考察,对其经验教训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作者认为:五七干校在客观上也产生过一定的、有限度的正效应,具体表现在:它集中地、较完整地保存了干部队伍,使干部与知识分子在劳动中得到了一些解脱,并使他们增长了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锻炼了身体,磨砺了意志,还得到了一些认识国情民情、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机会和条件;五七干校的实践,证明五七道路是条绝路,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教训。尽管如此,负面影响始终是五七干校影响的主要方面,正效应始终是次要方面。巨大的负面影响与有限度的正效应相抵,其结果仍然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正因为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五七干校必然地走向了停办。
内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五七干校产生与兴办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国际环境:苏联出现特权阶层与西方实施和平演变
第二节 历史铺垫:1957—1965年中国开展了干部下放运动
第三节 理论基础:“五·七”指示成为全国的纲领性文件
第四节 现实需要:广大“靠边站”干部迫切需要重新安置
第五节 政策驱动:毛泽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发布
第二章 五七干校的产生与兴办
第一节 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创建与成名
第二节 大陆各地争先恐后地大办五七干校
第三节 中央机关和军队竞相大办五七干校
第四节 兴办五七干校的配套措施相继出台
第五节 五七干校接二连三地开展政治运动
第六节 第一次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前后
第三章 五七干校的调整与巩固
第一节 五七干校的涣散与教育对象的大调整
第二节 批林整风的开展与教学方面的大调整
第三节 五七干校领导体制与财务管理的调整
第四节 中共十大前后五七干校地位逐渐巩固
第五节 在轮训在职干部中陷入三大运动迷误
第六节 江青集团加强对五七干校的控制利用
第四章 五七干校的衰落与停办
第一节 在批判“四人帮”中五七干校地位被撼动
第二节 在破除“两个凡是”中五七干校走向停办
第五章 五七干校的办学模式
第一节 推行“三条途径,一个目的”
第二节 将大批判作为动力贯穿始终
第三节 实行准军事化的管理与作风建设
第六章 五七干校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文化上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某些客观上的正效应结语附录五七干校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